一.背景 磷化是一种通过化学与电化学反应的方法,生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;磷化膜就是通过磷化操作获得的化学转化膜,通过磷化处理得到的磷化膜膜层主要物质组分是磷酸盐。磷化处理的主要目的包括:提高基体金属的耐腐蚀性,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及耐蚀能力,提高基体金属的耐磨能力。 我国磷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,但是近几年来,在磷化技术方面,我们也取得了的一些成绩,比如在磷化技术的复配方面和机理研究方面。通过磷化处理,磷化膜的耐蚀性能及涂装的配套性能得到了提高。目前,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,无毒环保、高性能、低成本就成为近些年来磷化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。经过研究人员的努力,我国在磷化领域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果,推出了大量的适用于各种材料的磷化液配方。近年来在铝及其合金锌系磷化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,自磷化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以来,人们一直都在谋求降低磷化成本,方法主要包括:调整磷化配方,缩短其成分的药剂用量,降低磷化的温度。低温磷化不仅降低能耗,而且还可以减少药剂用量,降低了成本;低温磷化的磷化液稳定易控,生成的磷化膜均匀细密,磷化处理过程中的沉渣也会明显减少;禾川化学专业从事磷化液配方分析、成分分析、配方检测、成分检测;禾川化学是磷化企业产品技术革新的风向标;禾川化学成功开发出新型磷化液配方技术; 二.磷化液 2.1磷化液常见组成 常见磷化液主要由三大类成分组成,包括:磷化主组分,磷化促进剂,磷化助剂,还含有少量的的其他成分。 磷化促进剂可分为:氧化促进剂,金属离子促进剂及复合促进剂。氧化促进剂在在磷化液配方中是种化学反应型加速剂,作为阴极去极化剂存在的;主要作用是促使磷化第一阶段的酸蚀速度加快,加速氢离子在阴极的放电速度,所以也被称为金属腐蚀的催化剂。常用的氧化促进剂包括:硝酸盐、亚硝酸盐、氯酸盐、钼酸盐、有机硝基化合物、双氧水、溴酸盐、碘酸盐和有机过氧化物等。 金属离子促进剂主要包括:Cu、Ni、Mn、Ca、Co等电位较正的金属盐,一般为硝酸盐,有利于晶核生成和晶粒细化,加速常温磷化的进程。 复合促进剂就是促进剂的复配,同时含有氧化促进剂、金属离子促进剂及成膜助剂。氧化促进剂保证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,金属离子促进剂及成膜助剂确保常温磷化反应在动力学上是可行的,并起到稳定运行条件、改善膜性能的作用。 磷化助剂主要起到稳定磷化液、细化结晶、改良膜性能等作用。可以用作缓冲剂,使磷化液的pH值较长时间稳定在一定范围内。氟离子有掩蔽杂质、细化结晶的作用,如其和三价铝离子配位,阻止三价铝离子对形成磷化膜的干扰。柠檬酸、酒石酸、焦磷酸钠、三乙醇胺在磷化液中起配位作用,能降低沉渣量,稳定磷化液,同时还可降低膜厚,改善膜的质量。少量表面活性剂,如十二烷基磺酸钠、OP乳化剂可以改善磷化液对工件表面的润湿性能,降低对前处理的要求。 NO2-是最常用的促进剂,常与NO3-复配进行使用,对膜层的形成有特殊的促进作用,能够降低磷化的温度,降低金属电位,能够细化磷化晶粒。NO2-的作用机理是作为钢铁缓蚀剂,吸附于铁基体上,使得钢铁的腐蚀溶解速度减缓,随着NO2-含量不断升高,基体的溶解度不断降低。封锁微阳极区,扩大微阴极区和微阳极区的面积比,同时起到了阴极的去极化作用。但是NO2-在酸性条件中不稳定,很易分解,要定期的向磷化槽补加药剂用量,否则磷化膜非常容易发黄,同时分解产生的酸气,容易使未磷化的湿工件生锈,其含量应该控制在0.1~1.0g/L。 NO3-也是常用的氧化促进剂,单独使用硝酸盐作为氧化剂时,Fe2+不能全部氧化成为Fe3+,造成了溶液中的Fe2+浓度不断升高,这对磷化膜生长的速度是不利的。因此,不能单独使用硝酸盐氧化剂,而是与其他促进剂进行复配使用。如亚硝酸盐或氯酸盐等。NO3-含量过高不利于磷化的进行,但是含量过低时,同样会影响磷化膜的质量。因为氧化剂不能有效的氧化氢原子,第一步向右缓慢反应,会造成膜层薄,不利于应用。 ClO3-一般只用于锌系磷化,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,不需要经常的向磷化槽中补加,不会产生酸性的气体,但是ClO3-会还原成Cl-;Cl-的危害性比较大,一是腐蚀金属基体,二是会参与成膜,并以配合物的形式参与结晶,给磷化膜的耐蚀性带来不利影响。使用氯酸盐作为促进剂时,磷化温度较高,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磷化膜不会理想,必须在中温条件下才会起加速作用。磷化液长期使用,pH值会不断降低,给磷化膜的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,单独使用时加速效果不好,应用是要与其他的促进剂进行复配使用。 MoO4-是铁系磷化比较常见的常温磷化促进剂,并有钝化作用与加速作用,同时起到了缓蚀剂、活化剂和降低膜重的作用,可以生成薄且致密的磷化膜。钼酸盐促进剂的使用优点是溶液稳定、使用寿命长、沉渣少、容易调整。单独使用时能够快速生成薄且致密的膜层,可以省略掉磷化处理前金属工件的表面调整工序,钼酸盐促进剂能够直接参与成膜,成为磷化膜的一部分,从而降低了磷化液中有效药剂的消耗。钼酸盐促进剂的药剂用量一般在控制在0.8~3.0g/L。 双氧水有其独特的优点,它的还原产物是水,药剂使用浓度非常低。但是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,容易分解,工艺上控制困难,磷化沉渣多,一般不经常使用。 极少量的铜盐可以给磷化的速度带来大幅度提高,使成膜的时间缩短,减少成膜结晶的尺寸,改变结晶的结构形态,能够提高磷化膜的防护性、抗碱性和涂装性。但是铜盐的用量要合适,如果铜盐用量过量的话,会使磷化膜被氧化铝(呈现为海绵状)覆盖,给磷化膜的生成带来不利的影响。 镍离子是最有效的常用磷化促进剂,它不仅能够细化结晶和加速磷化,而且能提高磷化膜的耐蚀性。但是镍离子的用量不能够太低,否则磷化膜层薄,与铜盐促进剂不同的是,镍盐促进剂的大量添加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,但是会增加成本。 锰离子能够提高反应的速度、降低磷化处理的温度、降低金属镍用量、还可以降低膜厚,提高基材金属表面的耐磨性。国外大量采用Zn、Ni、Mn磷化体系,镍离子和锰离子在成膜过程中,参与到磷化成膜,形成耐蚀性优良的磷酸镍锰或磷酸锰。 钙离子能够抑制磷化晶粒的生长,是磷化膜的晶粒呈现为颗粒状和短棒状,晶粒得到细化。因为钙离子促进剂要求的温度较高,不适合于常温磷化。 三.磷化液的分析技术 3.1试剂的配置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 (NaOH) =0.2000mol /L;EDT A标准溶液 c ( EDT A) = 0.2000 mol /L;硫磷混酸是用体积比为1:1:3的分析纯的硫酸、磷酸和水配制而成;尿素为固体。二甲酚橙指示剂用 0.2 g二甲酚橙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10%的乙醇溶液制得;溴甲酚绿指示剂用 0.3g溴甲酚绿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 20%的乙醇溶液制得;酚酞指示剂用 1.0g酚酞试剂溶于 100 mL分析纯乙醇制得;草酸钾溶液用15g草酸钾溶100 mL的水中制得;乙酸 -乙酸钠缓冲溶液是用温水溶解100g无水乙酸钠, 冷却后滴加冰乙酸9.0mL,用水稀释至1 L,此时pH≈ 5.5 (用精密pH试纸检查 )。 3.2分析机制 总酸度的分析是采用酸碱滴定法, 以酚酞为指示剂,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。化学反应式为: H++H2PO4-+2OH-=HPO42-+H2O 二价锌离子的分析是采用配位滴定法, 在 pH =5.5弱酸性介质中,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, 用 EDT A标准溶液滴定。 游离酸的分析是采用酸碱滴定法, 以溴甲酚绿为指示剂,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。化学反应式为 H++OH-=H2O 磷酸根的分析是采用酸碱滴定法, 用草酸钾掩蔽二价锌离子, 以酚酞为指示剂,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。化学反应式为 H2PO4-+OH-=HPO42-+H2O 3.3分析及计算 3.3.1总酸度与二价锌离子的分析 在250 mL锥形瓶中, 加水约50 mL,称取磷化液M0g,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,然后取样Vml,加酚酞指示剂3~4滴,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到红色且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。 W(H+)=100C1V1/V1000M0*100% 式中: c 1―¾¾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, mol /L; V1―¾¾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, mL; M0―¾¾ 磷化液的质量 g。 在分析总酸度后的溶液中,加入pH=5.5缓冲溶液5.0 mL,二甲酚橙指示剂 2~3滴, 用 EDT A标准溶液滴定到纯黄色为终点。 W(Zn2+)=100C2V2M2/1000M0V*100% 式中: W(Zn2+) ―¾¾二价锌离子的质量分数; C2―¾¾EDTA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, mol /L; V2―¾¾滴定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, mL; M2―¾¾二价锌离子的摩尔质量, g/mol ; M0―¾¾ 磷化液的质量g。 3.3.2 游离酸与磷酸根的分析 在250 mL锥形瓶中, 加水约50 mL,称取磷化液M0g,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,然后取样Vml,加溴甲酚绿指示剂2~3滴,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到蓝绿色为终点。 W(H+)=100C3V3/V1000M0*100% 式 (4 )中: C 3 ―¾¾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,mol /L; V3 ―¾¾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, mL; M0―¾¾ 磷化液的质量, g。 在分析游离酸后的溶液中, 加入体积质量15 g/mL的草酸钾溶液 20 mL,酚酞指示剂 3~4滴,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到紫色为终点。 W(PO43-)=100C4V4M4/1000VM0*100% 式中: W( PO43 -) ―¾¾ 磷酸根的质量分数, C 4―¾¾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,mol /L; V4―¾¾ 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, mL; M4―¾¾ 磷酸根的摩尔质量, g/mol ; M0―¾¾移取磷化液的质量, g。 3.3.3关系分析 根据长期的实践, 发现测定磷化液各成分时各试剂的用量存在一定关系: V1 = V2 + V3 + V4。在此基础上可以只测定其中的 3个量, 从而推导出另 1个量, 这样就节约了试剂和测试时间。具体的试验结果及计算见表。从表可以看出, 准确度最高的是对Zn2 +的分析,这是因为磷化液中其他成分都不会干扰Zn2+的分析。分析误差最大的是总酸度, 由于Zn2 +的干扰, 滴定终点褪色。 3.3.4注意事项 二甲酚橙指示剂配制成水溶液后, 如放置时间过长易发生聚合和氧化反应, 不能敏锐指示终点, 故加体积分数为10%的乙醇以防止聚和和氧化。分析磷酸根时若终点反应不灵敏, 应稍加温或增加草酸钾溶液的用量。 四.实验部分 4.1常温锌系磷化液的配制 取ZnO 固体于一烧杯中, 加入少量蒸馏水, 用玻璃棒搅拌成糊状, 将磷酸在搅拌下分次加入, 使ZnO 固体完全溶解为澄清溶液。再依次加入CT-1促进剂、磷酸二氢钾、十二烷基硫酸钠等组分, 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体积, 此时溶液为澄清液。磷化液主要成分为: 磷酸12~15ml/L, 氧化锌1.0~2.5g/L, 磷酸二氢钾2.0~3.0 g/L,十二烷基硫酸钠0.5~1.0 g/L, CT-1 0.25~0.5 ml/ L. 4.2 实验仪器与试剂 本研究中应用的主要仪器和主要化学试剂如表4.2.1及表4.2.2所示: 表4.2.1实验用主要仪器
表4.2.2 实验用主要试剂
4.3锌钙系磷化液参考配方
4.4有机促进磷化液参考配方
以上参考配方数据都经过技术修改,仅供参考,关于磷化液更多技术可以咨询我中心技术支持0512-82190860 |